作者简介:
王波,和君13届13班同学,中科院植物所博士,研究方向为发育生物学,目前在创业,自有品牌做白酒的OEM,爱好诗歌……。
白酒,在中国,是神一样的存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酒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流淌于历史的各个角落。听完先生的这堂课,收获颇丰,也正好用“SMART模型”梳理一下自己对白酒的一些认知。
Smart模型是和君原创的一套产业分析模型,从各个不同的维度透视一个产业。包含Scale(规模)、Structure(结构)、ModelofBusiness(商业模式)、Assets(资产)、Rule(竞争规则)、Regulation(监管)、Technology(技术)等维度。
白酒产业的Scale和Structure
中国白酒是世界三大蒸馏酒之一,其细分香型比较多,大体来说,分为三种香型--浓香型(泸型酒)、酱香型(茅香型)和清香型。浓香型的代表是五粮液和国窖,酱香型的代表当然是茅台了、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中国白酒一共有19家上市企业,分别是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牛栏山(顺鑫农业)、古井贡酒、今世缘、口子窖、老白干酒、迎驾贡酒、舍得酒业、水井坊、伊力特、酒*酒、金徽酒、金种子酒、青青稞酒、ST皇台。除了茅五洋泸是全国性名牌,其余白酒品牌基本为地方性名牌。白酒市场的两极分化极其严重,高端市场的茅台,市值超过了2万亿,都快赶上重庆市一年的GDP了,其零售价也动辄-元/瓶,年的营收过千亿了。低端的品牌,牛栏山、老村长,零售价才10块左右,却是普罗大众的挚爱,一年的营收也有亿左右。白酒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包括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年中国的白酒产业市场规模达到了到亿元,预计在5年内将突破万亿大关。
白酒产业的ModelofBusiness
酒企的主要业务就是生产与销售白酒。经营模式为:采购原料-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原料的采购根据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进行。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为:制曲-酿酒-贮存-勾调-包装。传统的销售模式都是由厂家到经销商,再到终端的名烟名酒店、商超销售给消费者。基于时代的变化,目前众多酒企都开始了线上转型,即通过京东、天猫、酒仙网、等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也有一些酒企在走社群营销和众筹的路子,目的是减少层级,走F2C模式(Factorytocustomers),让利给消费者。盈利模式就是赚取扣除物料成本、人员成本以及税费等之后的差价。
Assets(资产)
酒企的资产分为两部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主要指的是基酒、酿酒的设备、办公设备、房产等等;无形资产最核心的就是品牌价值,像郎酒的商标使用费一年就达到好几个亿。单论酒的品质而言,同一香型内的品质其实相差并不大,最核心的就是品牌价值了。
Rule(竞争规则)
白酒是传统行业中的快消品,因其历史和文化因素又区别于一般的快消品。快消品的竞争有三个核心的要素,分别是产品、渠道和品牌,三者相辅相成。产品是核心,没有好的产品,想做市场,复购率很低,是不被消费者所认可的。产品的好坏跟基酒的储存年限以及调酒师的水平是直接相关的。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产品,宣传其品质时,无非是这几个方面:自然气候条件好、水好、粮食好、窖池的年份久远、基酒储存年限长、调酒师资格老,级别高等。渠道是实现手段,没有了渠道,产品的销售就比较艰难了。像茅台覆盖全国的直营店和经销商系统,就像一个个触角抵达终端。再者,张传宗的肆拾玖坊也是借用了联想原来的渠道,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就做到20-30亿的规模;而品牌则是维系企业生命力的核心因素,品牌通过流行度、认知度和美誉度影响消费者决策,产品则可通过品牌背书占领消费者心智,增加销量和复购,也可以通过品牌附加值来提高溢价,增加收益,这也就是为什么央视的广告费那么贵的原因所在。
整个白酒产业分为三个层次,高端、次高端、中低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这些一线酒企占据高端市场,其一年的营收总和占据了白酒产业的30%左右,而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贵州仁怀、四川宜宾、四川泸州,正好构成了一个狭小的三角形,称为中国白酒的金三角,正好是亚热带气候与云贵高原相遇的盆地。次高端白酒梯队的有宿迁的洋河股份、绵竹的剑南春、古蔺的郎酒,遂宁的舍得酒业、成都的水井坊、山西汾酒以及山西西凤等,这一众酒企也纷纷推出大单品,逐渐站上千元大关,抢占高端市场。中低端的酒企就太多了,中端多为地方性酒企,北京的牛栏山、安徽的古井贡、口子窖、迎驾、金徽酒、金种子酒、河北的老白干、新疆的伊力特、湖南的酒*酒等,还有许许多多的小酒企紧随其后。整体来说,高端和次高端市场竞争略小,其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基酒储存量是中小企业无法企及的。而中低端因为门槛低,则是一片红海,血流成河。整体而言,白酒产业的洗牌正在进行中,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地方性酒企也在摸索全国化的路子,这条路会比较艰难。
Regulation(监管)
因为以前经常会发生假酒案,用工业 或者工业乙醇兑成酒,进行销售,酿成了不少悲剧,国家在监管这一块儿还是很严厉的,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主要如下:
1、固态法白酒的执行标准:GB/T.1(浓香型)、GB/T.2(清香型)、GB/T(酱香型),指纯粮酿造的酒;
2、固液结合法白酒的执行标准:GB/T,白酒中一部分为酒精酒,一部分为粮食酒;
3、液态法白酒的执行标准:GB/T,以食用酒精为酒基。
所谓的固态法白酒是指采用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等粮谷作物为原料,经糖化发酵,开放式生产,自然微生物接种制曲,蒸馏,陶坛或酒海储存陈酿等一系列独特的工艺酿制而成;液态法白酒是以粮谷、薯类、糖蜜等原料,经液态发酵、蒸馏成食用酒精的工艺路线、再经串香、勾兑、调配而成的白酒。两者 的区别是,固态法白酒是直接由粮食到酒,无任何添加,而液态法白酒为了提升口感和香味会加入调香剂等化学物品。伏特加和威士忌其实也是液态法白酒。
Technology(技术)
白酒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猿猴造酒一说,也有仪狄造酒一说。从出土的青铜器酒具来看,白酒是跟中华文明一起流淌着,传承着。“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更是展现出白酒酿造的门槛之低了。时至今日,工业革命之后的今天,虽然酿酒车间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其开放式的作业方式依然决定了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虽然酿造技艺只是传统的放大,但是在检测技术上却有长足的进步,现在能够利用先进的气液相色谱等技术来分析白酒的各种理化指标。主要的检测项目有酒精度、总酯、总酸、固形物、 、 、 、铅等。总酸总酯是白酒品质的体现,数值越高,表明基酒储存的年限越长。 、 、铅都是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当然是越低越好。想在白酒酿造技术上创新、突破,基本没戏。
上述即为个人对白酒的产业的浅见,也有一些思考。
1、传统的弊端。白酒产业的传统营销思路是大营销、大广告、大铺货、回厂游,即厂家负责投放各种渠道的广告,把白酒都压到渠道经销商手上,厂家给予各种扶持,让终端动销、消化。这种模式看似厂家省事了,报表好看了,但实际也有隐患,很多酒都压在了经销商的仓库里,没有真正意义的实现动销,最终只会反作用于经销商和厂家。另一点就是由厂家到大区代理到省代理到市代理再到区县代理,层层加价之后,到消费者手里,想物美价廉那就是天方夜谭了。许多酒企也开始尝试新的路子,走所谓的直销模式,但是这些酒企并没有真正的以消费者为中心,既想赚厂家那部分,又想把经销商的钱纳入囊内,最终也只会举步维艰。
2、品牌定位。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一个定位,品牌画像是比较固定的,想用一个品牌囊括整个高端、次高端、中低端是不可能的。像茅台肯定是代表高端,老村长自然就是低端。上层企业在低端产品上的投入肯定是没有动力的,因为低端产品的利润率太低,他们如果想保持高增长,必须把资金投入到回报率高的产品和项目上。而低端产品贸然推出高端产品,因为品牌定位在那里,市场认可度较低。或许《创新者的窘境》中美国钢铁的破坏性创新的案例有借鉴意义。
3、新品类的推出。每一个产业的发展与人均GDP是紧密相关的(明夫院长语),在酒类的发展轨迹下,人均美元以下时,主要是烈酒;到了-美元时,啤酒消费骤然升温;而高于美元时,红酒走红。这背后的逻辑应该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了。传统的三大香型已经细分出很多新的香型了,老白干香型、米香型、芝麻香型、兼香型、净香型、药香型等等,但是市场认可度不高。唯独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劲酒,劲酒是中国最知名的保健酒了,现在的营收已经过了百亿。劲牌公司在13年推出了另一个新品牌-毛铺苦荞酒,也是主打健康和养生,短短五年时间营收就突破了30亿。而在我们家里,总是有人喜欢用枸杞、人参、海马等补品泡酒,或许在保健酒领域也会有新的机会出现。
4、时代的发展,受众群体的选择。江小白的个性化语录,在年轻人中风靡了一阵子,也将江记酒庄的营收推到50亿的规模,其互联网思维、线上营销确实做得很棒,但是其酒质却不过尔尔,最终也从神坛跌落。作为一个酒企,应该如何拥抱互联网,如何拥抱新的风口,拥抱年轻人,这个也值得去思考和探索。
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没有保质期、时效性这些特性的特殊消费品-酒,也会伴随着我们,看尽人生美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