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保健酒 > 保健酒种类 > 陪聊按摩跪地涂精油hellip

陪聊按摩跪地涂精油hellip

发布时间:2021/8/2 12:08:18   点击数:

近年来,保健品行业迅速发展,其中,老年人成了消费的主力*。中国保健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品的年销售额约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但同时,诸如“老人买保健品被坑上万元”的消息也频频爆出,而且受害者中不乏退休大学教师、公务员等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的老年人。骗子究竟用了怎样的“花招”?老年人为何屡屡上当受骗呢?

大学退休教师花50万买保健品

刘女士的父母都是大学退休教师,两人每月共领1.5万元的退休金,但两位老人把全部积蓄都买了保健品。刘女士说,“8年里,他们花在买保健品上的钱至少有50万,甚至偷偷跟老同事借钱买。”

刘女士说,父母为了省钱买保健品,在外吃饭时两人只吃一份饭,但饭后一定要喝毫升口服液,“简直当汤来喝”。但是父亲越来越瘦,医生曾多次提出他营养不良。母亲腿关节医院,只吃保健品。

刘女士母亲购买的保健品。

“亲情攻势”、“免费产品”等轮番“轰炸”老人被“洗脑”

为何老人们如此沉迷买保健品呢?刘女士认为是保健品业务员天天上门推销,给老人“洗了脑”。

刘女士说,好几家保健品营销公司的十几名推销员频繁到老人家“家访”,有时送些便宜的面粉和水果。打听到老两口经济条件还不错、家里又是母亲做主后,他们就针对母亲展开了“亲情攻势”。母亲膝盖不好,一名女业务员甚至跪在地上给老人涂精油、做按摩,让母亲很感动。

“亲情攻势”正是很多保健品推销员营销策略的 步,许多推销员甚至一上门就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帮老人做家务、陪聊。

在打出“亲情牌”之后,保健品公司还通过组织免费健康讲座、诊疗、旅游,赠送免费产品或礼品等方式吸引老人,对老人进行进一步“洗脑”。

保健品推销员发出的宣传单。

刘女士母亲有专门的保健笔记本,上面写着各种保健品营销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有“院士、导师、教授、医生”等头衔的名人讲座。刘女士说,在一次活动中,有位声称“给领导人看过病的名医”跪在台上给老人们磕头并高喊“爸妈”,结果母亲花一万元买了“能救命”的卵白蛋白。

另外,记者发现,一些保健品公司送出的“福利”也是五花八门,有“老干部 药食同源产品‘蜂灵胶囊’”“生命软胶磁能手表”“人体经络点穴理疗笔”等。

刘女士母亲购买的保健品。

老人为何热衷买保健品?渴望被关怀

除了被保健品推销员“洗脑”,老人如此热衷于买保健品,甚至很多子女都难以劝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年人渴望被关怀、惧怕孤独。很多老人的子女不能经常陪在他们身边,老人们需要寻找精神慰藉。

日前,媒体报道,广东82岁的退休老人温伯在4年时间里,买保健品花了近20万元。被问及为何要买,温伯说:“因为寂寞,又有钱,买保健品希望有人多陪陪自己。”

假货、虚假营销保健品问题多多

一些非法营销人员利用了老人心理上的空缺,引诱他们购买产品,但这些保健品往往不是假货,就存在虚假宣传现象。

刘女士提供的照片显示,父母家里的地板上堆积着各类保健品,有5万元的磁疗床垫和床罩、8千元一盒的蚁*精、上千元的海燕窝、配方羊奶粉和抗辐射口服液、骨胶原胶囊等。

刘女士母亲购买的保健品。

记者发现,老人购买的部分“保健食品”并没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蓝帽子标志”。例如,老人购买的一种推销员所谓“血燕窝”要价五千元两盒,不仅缺标志,而且实为海底燕窝,即珊瑚草,根本不是燕窝。

另外,虚假宣传也是保健品的一大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一些保健品公司的宣传单上印着“抗肿瘤”“长寿”“能量”等字眼,但关于保健食品的“治病”功效,《食品安全法》有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少老年人购买了来路不明的保健食品,花了很多冤枉钱不说,还可能耽误治疗,影响健康。

刘女士母亲写的笔记。

取证不易消费者维权难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但现实中,保健品消费者往往面临维权难,主要就是因为取证难。

国家工商行*管理总局设立的“”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工作人员称,在保健品投诉受理方面,如果只是推销员口头上夸大了保健品的功效,而产品说明书没有问题,则不予以受理。她表示,即使消费者有录音证据也不行,因为工商部门“只看书面凭证”。

另外,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投诉的话,还需提供商家的具体位置和名称,否则无法受理。但是现实中,很多推销员都没有固定销售场所。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高达76.03%的消费者期盼“加强*府监管执法,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他们同时希望主管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大科学消费宣传,积极回应广大消费者的疑惑与关切。(中新网记者邱宇宙)

延伸阅读

调查显示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不太满意

在国家工商总局6月19日举行的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座谈会上,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不太满意。

据了解,国家食药监总局受理审批的保健食品功能范围包括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压等27种。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主要区别缺乏有效认知,对保健食品具体的功能认知也较为模糊甚至混乱。只有一半消费者在选购时会查看保健食品特有的“蓝帽子”标志和产品的批准文号。

调查表明,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总体评价“不太满意”,满意度只有三成。超四成消费者更偏爱国外保健食品,只有9.49%消费者认为“国内的更好”。27.59%的消费者对国内外保健食品质量都缺乏足够信心。同时,超过六成消费者不相信保健食品的广告宣传,还有 0.97%的消费者表示经常遇到保健食品冒充药品现象。

中消协副秘书长栗元广表示,虽然现行法律禁止普通食品声称特定保健功能,但仍有不法商家对普通食品违法进行功效宣传,如各种酒标称为“保健酒”并宣称养生和壮阳功能、饼干宣称养胃、饮料标称为功能饮料可以提神醒脑等。一些保健用品、消*产品等也宣称各种养生保健和预防功效,这些产品的功效宣称基本游离在法律法规监管之外。

中消协呼吁*府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质量低劣、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涉嫌违法的行为,为消费者营造良好放心、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新华社记者高敬)

来源:中新网、新华社

本期编辑:关开亮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hongxincc.com/bjjzl/792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冀ICP备2021026504号-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