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林
少吃一点为健康
去年与吴少勋董事长一起吃饭时聊起了“劲酒”的广告词。
“吴总,常理是卖瓜的不说瓜苦,卖酒的要说酒香,真没想到您卖劲酒却反复劝别人‘不可贪杯’,‘少喝一点为健康’,更没想到您这么一劝,反而把个‘劲酒’卖得风生水起,独占了中国保健酒的鳌头,这个广告词不啻是中国广告的经典之作啊!”我不无感慨地说。吴董憨憨一笑告诉我,实际上没那么复杂,纯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过“卖东西”的站到“买东西”的角度上去想一想,你的生意一准好做。从此我感悟到中国那句古话的千真万确:“要想知道,打个颠倒”。
前几天与一位中医肿瘤专家一起吃饭时谈起了养生,他也说了句类似的“广告词”:少吃一点为健康。“对于病人也如此吗?”我问,因为按照常理,家人得了病不是想着加衣就是想着补食。他说:《伤寒论》里的有句话说得好:“损谷则愈”。
《伤寒论》源自医圣张仲景撰于东汉末年(公元-)的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第条原文为:“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胡希恕先生[注]的注解谓:“病人脉已解,谓平脉,无浮、沉、迟、数等病脉之意。脉解病亦当解,而于日暮微烦者,乃以大病新愈未久,家人强与之食,脾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所进食物,积食生热,故日暮时发微烦,此宜减其食量,使胃无所积则愈。”
“损谷则愈”,是应对病人症状反应的经验总结,要求医者治病疗伤要辨证论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损之……;究其根源也就是要有“阴阳平衡”的哲学思维。“损”在古书中常出现,但对其理解老子无疑是古今中外的“高人”。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注2];自然之道(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注3];所以只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注4]才能达到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著《*帝内经》中就提出“食饮有节”;《古兰经》中也认为:“胃是百病之府,贪食是百病之根,节食是百药之首”;据说“食多短寿”的说法也已经被现代西方科学所证实。看来,在当今美食遍及城乡、补品铺天盖地的环境下,治病和养生都需要首先“管住嘴”。
从那天饭后,我每每拿起筷子时总会想“损谷则愈”,少吃一点为健康!
[注1]胡希恕(—),沈阳市人。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一生研究仲景学说,有着独特的见解,有世人瞩目的成就,日本中医界也称赞他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 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注2]、[注3]、[注4]见钱穆国学名著《老子》第四十二章、第七十七章、第四十八章。
[注5]自《上古天真论》,*帝与歧伯探讨健康与长寿的对话
无知茶屋
求知以晓理求索以明道
长按↑指↑纹→识别白癜风心理辅导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