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张蕴
饮酒,是我国千年沿袭至今的古老习俗之一。新年逐渐临近,过年7天大快朵颐之时,觥筹交错必不可少。人们也对团圆多了一分期待,亲情、友情在欢声笑语的酒杯碰撞间升温,但伴随而来的还有过度饮酒给身体带来的种种不适。
多年来,关于醒酒和饮酒的传言不绝于耳:前一天喝多,第二天醒来难受、头晕乏力,再喝一小杯“透一下”就不那么难受了;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酒后吃护肝片可保护肝脏;红酒能抗癌;要想不上头,必须喝高度酒;米酒是保健酒等说法广为流传,究竟是真是假?临近过年,是时候让真相“亮亮相”了。
宿醉后第2天再来一杯可醒酒
真相:醉酒症状将持续加重
“宿醉后第二天要再喝点酒,就不那么难受了。”和小伙伴们把酒言欢一夜后,你是否听过这样的醒酒妙招儿?
对此,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解酒的关键是代谢酒精,缓解酒精对人体造成的一些负面作用,如头晕眼花、头痛等。前一天饮酒后,次日醒来仍感觉头晕不舒服,这意味着酒精未被完全代谢出去,酒精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还没有被完全清除。此时,若再饮酒,增加酒精的摄入,只会适得其反。因此,这种说法和做法完全不可行,这种增加酒精摄入的行为,会加重醉酒症状加重并延长醉酒时间。
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
真相:若缺乏代谢酶,练也无用
不少人相信,酒量越喝越大,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
“代谢酒精的能力,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再练也练不出来。”阮光锋解释道,“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酒精进入体内后,主要由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将其变成乙醛,再被乙醛脱氢酶催化生成乙酸,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酶的活性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很高,进入体内的酒精就会很快被分解生成大量的乙醛,而乙醛脱氢酶活性却较低的话,则乙醛在体内堆积而引起面红耳赤,心率加快,皮温升高等症状,故酒量小;相反,如人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生成的乙醛很快被破坏,那就会很能喝。”
“如果是正常的不缺乏酒精代谢酶的人,因为长期不喝酒,酶的分泌会相对较少,通过多喝酒,可以刺激酶的分泌,是能提高酒量的。但若是天生缺乏酒精代谢酶的人,喝再多,酒量也无法提升。”阮光锋说。
酒后吃护肝片可保护肝脏
真相:“排*”是个伪概念
近年来,各类“护肝片”产品大行其道,厂家宣称其可以起到解酒护肝的作用,广告中介绍护肝片含有奶蓟草植物成分,富含抗氧化物质,能协助肝脏排*,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和腹胀。护肝片真有如此奇效吗?
阮光锋表示,首先,“排*”本身是个营销概念。实际上,人体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为身体构建了“防线”,把许多有*、有害物质挡在身体之外;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则能识别侵入体内的外来物质,并把它们消除;肝脏和肾脏则是过滤系统,把进入人体血液和代谢系统的废物过滤出去。其次,所谓的“排*饮食”用处极其有限,甚至还可能有害。曾有文章分析排*饮食,给出的结论是,如果是为身体排*,那么不要浪费时间和金钱。而且,抗氧物质也并非越多越好,很多研究发现,少量摄入抗氧化物质有益健康,但是当剂量太高反而有害。想要获得植物抗氧化物质,很多蔬菜水果中都非常丰富,没有必要非得吃护肝片。
喝红酒能抗癌
真相:饮酒或导致7种癌症
红酒,似乎有别于其他酒类,被赋予“高端”“养生”“抗癌”的标签,国内外不少文章和报道也对红酒的抗癌功效做过相关报道。那么,红酒究竟能不能抗癌?
阮光锋介绍,先前确有如此一说。红酒中含有白藜芦醇,实验中科学家发现,白藜芦醇可以改善小鼠的脂肪代谢情况,甚至延长小鼠的寿命。可是按照小鼠的情况推算,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要喝毫升葡萄酒,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白藜芦醇可以调节血脂、进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对癌症的影响也甚为微小。
酒精则不然,乙醇是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一级致癌物。大量研究发现,即使少量喝酒也会增加罹患口腔癌、食道癌、乳腺癌等癌症的风险。如果饮酒更多的话,患这些疾病的风险还会大大增加。比如,如果每天喝50克酒精,患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将增加2.1倍,患食道癌、喉癌和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也会比原先增加一倍左右,患乳腺癌的风险将增加55%。最新研究也发现,有确切证据证实饮酒可以致癌,并且至少与口咽、喉部、食管、肝脏、结肠、直肠和乳腺这7种癌症相关。
阮光锋坦言:“酒精对健康百害无一利,而且没有安全限量范围,只要喝酒,对健康就有害,就会增加各种癌症风险。从健康理想角度来说,尽量能少喝就不要喝酒,实在想喝要尽量少喝。”
要想不上头,必须喝高度酒真相:上头与否取决于酿造工艺
还有传言称,要想不上头,必须喝高度酒。
对此,阮光锋表示,让人感觉“上头”的物质,主要是酒精、杂醇,高度酒的酒精含量更多,只会让人感觉更上头。某啤酒品牌曾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喝酒上头与否,跟酒中的杂质(乙醛等)等有关。杂质的含量,取决于酿造工艺。酿造工艺越好、杂质越少,喝酒之后上头的概率越低。酒其主要成分都是水和乙醇。水对人体无害,而乙醇一旦进入身体,便会迅速经胃肠道进入血液。进入血液的乙醇,少部分随尿液被排出体外,大部分则进入肝脏。
米酒是保健酒
真相:任何含酒精的食物都不保健
网传米酒有提神解乏、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同时还可刺激消化腺地分泌,米酒温中益气、补气养颜、可增进食欲、助消化。事实真是如此吗?
米酒泛指由米类酿制的酒,稍好的米酒一般都是经过过滤提纯,甜味不重,酒味却比较重。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王思露介绍,被赋予养生作用的保健酒、药酒,被很多人称之为“传统补品”,但它对身体的保健作用未被得到科学证实。酒水当溶剂,药材等一些所谓的补品当溶质,酒水的添加的确可以溶解出中草药当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功效物质),然而“溶出的量”非常有限,而且溶出的这些营养物质也不是生活中不曾见过的神奇营养素,只是生活中我们从食物中获取的最基础的营养物质而已。因此,“喝保健酒、药酒给身体带来的神奇作用”的传闻并不可信。
延伸阅读:哪类人群绝对不能饮酒?
“对于任何人来说,都要尽量不要喝酒,不存在哪些人可以喝、哪些人不能喝。当然,有些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要喝的,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这种特殊群体,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不要喝,这个底线和原则问题。”阮光锋说。
他还介绍,如果实在想饮酒,那么男性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8克/天,女性不超过14克/天,相当于女性每天最多可以喝啤酒毫升或葡萄酒毫升或低度白酒75毫升,男性每天最多可以喝啤酒毫升或葡萄酒毫升或低度白酒毫升。
面对工作应酬不得不喝酒,我们该怎么办?
阮光锋建议,首先要少饮酒、控制量,不要多喝。其次要多喝水,因为酒精代谢需要通过尿液排出,解酒的关键就是多喝水,只要喝水足够多、多排尿,酒精就可被排出体外。
编辑:张爽
审核: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