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的大搞经济建设的时机,青岛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胶县酒厂诞生了。
从年,到年,60年,青岛酒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平凡到伟大,走过了一段段艰辛的历程,也终于迎来了当前的大好时光。
01
到,青岛酒厂迎新生!
青岛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的60年像一首歌,轻轻流淌在80万胶州父老乡亲的心中,像一首诗,谱写着华美绚丽的章节。
对于胶州人来说,浸润家乡文化的青酒早早在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喝着甘冽醇美的青酒,身为胶州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青酒不再是一种产品,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归属,一份身份的认同……
岁月悠悠,回首一甲子的发展历程,人们看到的是一幅老企业奋发图强的壮美剪影。
梁茂勋,青岛酒厂老厂长,老爷子目前依然精神矍铄,雪白的头发,笑眯眯的面容,似乎是不变的辨识坐标。
穿越时空迷雾,徜徉于跌宕起伏的往事之中,筚路蓝缕的回忆并没使梁茂勋唏嘘不已。老爷子说,他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酿酒。
年,火红的年代。胶县酒厂诞生了。时年26岁的梁茂勋幸运地成为酒厂 批职工,当时和他一起兴高采烈跨进酒厂大门的还有名青年。当时酒厂全称是胶县商业局淀粉酿酒制糖厂(现市中农贸市场附近),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工厂的业务不只限于酿酒,还包括生产淀粉和制糖。酿酒车间共有4个酿酒班,梁茂勋因为原先就有酿酒技术,再加上勤劳能干,很快成为酿酒班班长。
建厂之初,生产条件很差。用木头支起两个棚子作车间,按上四个烧锅,酒厂就算开张了。没有机械,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靠人工,铁锨、木锨、叉子就是梁茂勋们的生产工具,全厂 的机械是一台40马力柴油发电机。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生产条件下, 代青酒人生产出了酒厂的 批酒——地瓜干酒。
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人却挥汗如雨,干劲十足。为不影响酒质和出酒率,需要尽快给蒸好的酒糟降温,蒸好的酒糟温度达到多度,必须降到十五六度才能入池发酵。
没有机械降温怎么办?只有靠人工方法降温。热气腾腾的车间里,梁茂勋和工友们创造出一套技术要领:“脚下清、锨带风、高三米半、72下一分钟”。
这套要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要把酒糟用木锨扔三米半高,且保持每分钟72下的频率,一般的小伙子抗不下来。但要保证酒的质量和出酒率又必须这样去做。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酒厂 年生产瓜干酒吨,胶州人从此喝上了自家酒厂酿造的白酒。
转眼到了年,自然灾害使国家陷入困难时期,酒厂碰到了成立后的 个“坎儿”。四个酿酒班,停了三个,与梁茂勋一起的工友大部分遣回原籍,酒厂只剩下一个酿酒班苦苦支撑。忍饥挨饿的年代连地里的野菜、树上的叶子都被老百姓吃光了,酿酒所需的地瓜干当然成了紧缺物品,当时的胶县粮食局从外地调进地瓜干,把质量好些的配给老百姓,剩下为数不多的碎渣屑留给酒厂酿酒,酒产量当然低得可怜。
年,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酒厂又从一个酿酒班恢复到四个酿酒班,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02
—88年,酒厂首次搬迁,注册“胶州牌”!到年5月,重新焕发生机的酒厂搬迁到了新厂址花行街(现杭州路顺德花园)。上了年纪的居民都知道,当时那里有个益农铁工厂,酒厂就在益农铁工厂里安了新家。
梁茂勋记得,搬迁新厂后,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车间立柱由木头变成了水泥立柱,车间也比原先宽敞明亮。瓜干粉碎、蒸煮、发酵、蒸馏采用了半机械化,比原先单纯靠人工方便多了。从年到年,酒厂每年完成国家规定的计划生产指标。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酒厂生产能力逐渐从吨提高到1吨。
这段时间酒厂生产的产品全部是散装酒,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当时国家处在计划经济时代,酒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产品生产出来后直接调拨给国营胶县烟酒公司,由烟酒公司负责对外销卖,烟酒公司当时在县城设立了北坛、坊子街、汽车站、小楼饭店等四个门市部,对城里居民销售。在农村,烟酒公司则把酒配给遍布各个公社的供销合作社。
梁茂勋说,老百姓钱袋子干瘪的年代,美酒换回的不全是现金。当时3斤上好的瓜干贴上两角多钱,就可以换回一斤酒。在相对贫困的年代,青酒伴随一代胶州人尝遍了生活的苦辣酸甜。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胶县酒厂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酒厂开始推出部分瓶装酒,像一个出生后从未起过名字的娃娃,酒厂的产品 次有了自己的名字——“胶州白干”,酒厂还注册了“胶州牌”商标。这是胶州历史上 个注册商标!
今天看来,瓶装的“胶州白酒”包装简单,普通得有些寒酸,但在三十年前1.1元一瓶的瓶装酒无疑是一种“ 礼品”,因为价格比散酒贵,刚刚吃饱穿暖的老百姓平时还是买散装酒喝,只有走亲访友时才拎上两瓶“胶州白干”,当然,像结婚办喜事等大场合,给客人喝瓶装酒才显得上档次。
03
年,酒厂走向品牌时代!年酒厂实现了第二次搬迁,粮食酒生产车间扩建到寺门首路郭家庄新村。在此之前的年,酒厂开始试验性生产粮食酒,用高粱、小麦、大米、玉米,后来又加入糯米采用“五粮”工艺生产粮食酒。
曾经陪伴胶州人数十年的散酒也逐渐退出人们视野,代之而来的是青酒推出的众多优质的品牌酒。浸润家乡文化,青酒将“南阜”文化与产品完美融合,研发成功了南阜系列白酒,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并作为 产品成为宴请外来客人的 。
梁茂勋回忆:“打那时起,酒厂告别了瓜干酒的生产时代,踏上了粮食酒生产之路。”
说这话时,当年的小梁已经变成老梁,倏忽间又变成梁老爷子。
04
徐清丽,带动青岛酒厂实现快速发展的灵*人物!提到青酒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她就是徐清丽,酒厂标志性或者叫做灵*人物。
这个和蔼的老人亲切爽朗,这几年已经很少到酒厂走动。可能也正因为此,见到以前熟识的人那股高兴劲儿不得了,拉着手久久不放。
年,酒厂又迎来了一批新职工,徐清丽就是其中一员,当时,年轻的她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徐清丽入厂从事的 份工作是化验,后来又担任了质量科科长。酒厂在80年代办过味精厂、糖厂等几个工厂,多种经营。年酒厂与味精厂“分家”,徐清丽被分到了味精厂,看到人缘好、懂技术的“小徐”分到了味精厂,酒厂的职工说什么也不同意,硬是把她“闹”了回来。徐清丽随后担任了酒厂生产科长。
年7月,徐清丽从山东大学举办的生物化学培训班学习归来后,被任命为酒厂副厂长,主抓经营。她上任后,产品销售从万元起步,连续跨越年销售万元、万元、0万元、1万元关口,几年时间青酒年销量达到了0万元。
流年似水,年正值白酒业竞争愈演愈烈的低迷期,徐清丽临危受命,开始执掌青岛酒厂的“帅印”。年,山东秦池酒厂以万元成为央视*金广告段“标王”,掀起了白酒行业的巨浪。秦池的一夜成名让青岛酒厂的部分职工躁动不安,是孤注一掷,在宣传上大做文章,还是静下心来,抓产品质量,创建企业的品牌,干部职工意见不一。而徐清丽力排众议:“做酒就是做人,必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
沧海桑田,一篇“川酒滚滚入秦池”的报道,破灭了秦池神话,曾经的“标王”已去如昙花,而青岛酒厂在脚踏实地的不懈奋斗中不断成长。
许多年以后,常有老员工问:“董事长,你还记得当年我们开发某某酒的时候吗?”老太太的眼神一下子悠远深邃起来:那是用青春、激情、奉献积淀下来的成长记忆,那是用汗水、泪水、生命燃烧的火红岁月!
在这续任酒厂掌门的二十多年里,徐清丽干成了几件大事。
0年,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历时3年的研发与反复试验推出了 家将螺旋藻充分融入白酒中,首创南阜生命酒,成为21世纪 饮品。海洋螺旋藻南阜生命酒,一举填补国内白酒空白,引起了同行及专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