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陈念。
之前那篇《司马绿》发布后,我被人举报了,肯定是有人给我老板打小报告,说我工作量还没有饱和。
结果就是我连着加了十天的班。
但是没关系,这不妨碍我继续造作!(毕竟我觉得铝厂的红轴键盘打字太爽了)
上回书说到,场景要找的合适才能起到良好的促销效果,那什么才叫合适呢?
酒相关的使用场景可以分为几个大类:餐饮聚会、商务活动、酒吧等娱乐场所、日常小酌(口粮)。
由于酒的礼品属性,还可以再加上一个送礼。
拍自刘春雄老师的《新营销》一书
在这些场景中,商务宴请和送礼需要的是酒的价值。
日常小酌需要的是合适,酒能匹配当下的情绪。
餐饮更多的是需要及时+合适,如果饭馆就有你需要的酒,那就直接买了,就比如大排档的啤酒。
在推广时构建消费者相关的场景,其实是促使他在还没有见到产品的时候就已经做出来购买决定。
李渡白酒的场景就是笼统地涵盖“宴”、“聚”、“礼”
导致消费者购买的因素其实很多,场景算是比较关键的一个。
场景是属于品牌的一部分,是作为产品的品牌形象之一。
确定正确的场景,那就相当于在不断累积品牌资产。
那么如何去找到适合自家产品的场景呢?
上篇文章发出后,就有一些小伙伴来找我讨论这个事,或者给我看他们产品的主KV(主视觉图),问我这个场景合不合适。
我之前提到:用场景是为了与消费者沟通。
消费者都是挑剔的,但如果你选取的场景满足了消费者的利益点,那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买单。
这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不太一样,有机会我单独再写一篇。(挖坑)
所以呢,本文会从用户的三大利益点:功能利益、情感利益、自我表达利益着手,从利益中发掘相关场景。
你也可以去反推,判断自家产品找的场景是否合适。
不过话我得说在前面,一款产品卖货与否,是由多个变量共同决定的,即使是场景正确,也未必能成为爆款。
场景和利益都不过是品牌塑造中的一小部分
功能利益
这里的“功能”,主要是指产品所带来的客观作用,比如过去十年我们常常提到的葡萄酒的美容养颜、排*去脂之类的作用。
之前白藜芦醇被吹上天的时候,不少葡萄酒销售就借着势大卖特卖。
这虽然没有描述成某个具体的场景,但打的招牌其实是健康生活这个大场景。
这种办法有用么?当然有用,至少当时火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是现在已经不行了。
现在的酒类已经很难在通过功能利益去和消费者沟通了。
我觉得原因有两个:
1、酒本质上是属于食品饮料类,而非保健品、药品,所以在宣传的时候是不能谈功效的,甚至不能暗示。
酒最浅显的功能是什么?是把你灌醉...
那保健酒呢?如果是保健酒不就可以谈功效了么?
但是我们发现,即使是保健酒代表劲酒,也只是列出了所用药材,并未直接明说其功效。
在描述场景的时候也只是浅浅地说了句“给劳顿的你”。
这就是第二个原因:
2、酒并不是单纯的功能产品,它所具备的更多是社交属性和礼品属性,过于强调功能反而会掉档次。
给大家看个反例:
现在是不是能够清晰地体会到掉档次的含义了。
不过现在的一些类保健酒,也都纷纷打起了自己的消费场景。
辽礼的人参酒
因为是社交属性偏重,酒的功能就成了消费者不那么重视的东西。
毕竟大多数人喝酒都不是为了喝醉。
那 还是喝醉了,这怎么说呢?!
这这这...情难自禁嘛!
所以,我们 不去谈酒的功能利益。
并不是说这一点不适用,在别的品类里,也有广泛的运营,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累了困了喝乐虎”,“随时脉动回来”等等。
情感利益
功能是偏理性的,是一款产品成为爆品的基础;而情感是偏感性的,是快速传播的媒介。
人都是有感情的,面对相同的感情时,很容易共鸣。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庆功酒,定位就是庆功,情感就是喜悦,场景自然信手拈来了。
同类的还有婚宴酒、状元酒等等,都是酒品类下的场景细分了。
开山的满堂红,定位是喜庆用酒
YOYO鹿鸣,鹿茸酒也要搞清欢
狮子歌歌系列梅酒
狮子歌歌的slogan是“狮子歌歌好喝到想唱歌。”依然是表现的高兴欢喜之情,但是它的传播场景是调酒和配餐。
再加上详情页面的设计风格,其实给人的感觉是年轻女性的下午茶。
如果这不是产品的定位,那就说明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节选自狮子歌歌的详情页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古人把酒言欢,借酒浇愁或者以酒言思的名句可不少吧。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除了喜之外,表达其它感情的酒是不是并不常见?
我这里还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款蕴含着“怒”的葡萄酒,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猜到是什么酒呢?
给大家3秒钟思考一下(坏笑)
3
2
1
...
答案是司马绿!(划重点)
不明所以的朋友可以在文末回看《司马绿》
让我们回顾一下关于司马绿的相关内容:
这个举例或许有点草率,但是我一时间也没有想到别的合适的例子了,通过其它的情绪去寻找细分市场,未尝不是一种思路。
情感的表达往往在人与人的互动之中,通过一瓶酒去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很常见的。
比如上期提到的圣诞酒,送恋人送朋友是不是都有情感的传递。
而且它也非常符合酒的礼品属性,成为年轻人的送礼选择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并不是很清楚梅见怎么还混进去了,这显然是反面教材...
自我表达
自我表达就是,我用这个东西,它象征着我是什么样的人群,我给自己贴了一个什么样的标签。
在酒类市场中,做的比较突出的是江小白。相比于传统白酒,江小白更加的年轻时尚、有个性化,它其实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对抗传统酒文化的载体。
再加上各种富有情怀的文案,江小白已然成为了有情怀、新潮的标签。
江小白的酒好不好喝大家都知道,但是依然有人在买,不就是出于对自我表达的共鸣么?
江小白的文案节选
但是随着曾经年轻一代逐渐成长,00后对这个“老”品牌又不感冒,青春小酒还有多少未来尚还难说。
江小白的用户是年轻人,或者说是原本不喜欢白酒的年轻人,它既用了情感上的沟通,用文案表现出我是懂你的喜怒哀乐,又用了自我表达上的沟通,买江小白的人都是年轻时尚的、有情怀的人,我们都有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态度。
那么江小白场景的关键词就是:年轻人,情怀,时尚。
比如几个北漂年轻人的聚会,比如一个人在灯光下默念心中的故事,等等。
节选自江小白某宝详情页
场景无需细致,但情怀丢不得。
要有自我表达,其实是产品要有自己的立场。
有立场就能吸引有相同立场的人。
像是前不久在某宝看到的一款茶叶,叫做加班续命茶。听着名字就知道它跟普通的茶叶不一样吧。
或许光看外观会觉得是花里胡哨,但如果它的茶叶真的能打呢?产品的品质没有问题呢?
那是不是就从众多茶叶中跳出来了呢?
现在的产品太多了,做好做久之前需要的是先让更多消费者看到。
有派头有面子似乎也有些笼统了吧
我们熟知的喜茶也有自我表达,就是它的品牌定位:灵感之茶,所以喜茶会去做各式各样的联名,搞与众不同的花样,都是为了印证“灵感之茶”的定位。
好喝当然是不可获缺的产品品质,但玩出花的形象塑造也功不可没,这也就导致不少年轻人跑去喜茶那(海报和店面装潢等)找灵感了,再顺手点一杯饮品。
喜茶主题空间店,来源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