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过年喽......
撰文
胡泊发现蓝田
摄影
王警
祭祀
祭天地
北方地区的广大汉族人在年节祭祀祖先与其他神灵的同时,也要祭天地。虽然没有天地的庙宇,但人们俯仰天地间,觉得天地之灵无处不在。为了感谢天地的荫庇,人们就在自家庭院供一个天地牌位。
接神仙
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 俗事,到正月初一新的一年来临,又降临 理事。接神的仪式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 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祭拜祖先
据《蓝田县志》记载,旧时,蓝田人腊月二十四就接回祖先过年。到了大年初一早上,焚香燃烛,设果肴祭天地、诸神、祀祖先。绅士家祭四代主于祠堂或厅事,普通人家祭祖父或挂影像。
蓝田人过年祭祖时还有送灯的习俗。农历腊月月末至次年正月初三日,在家祭祀祖先,每晚要给祖宗坟茔送灯亮。每晚将蜡烛点燃插在专为供灯亮用的洞穴即可。无碑耳的,要作竹灯,一墓一个,用白纸糊成,点烛于其中,插于墓前。第二天清早收回,晚上再送。用意是让祖宗之灵也和后代儿孙一样,明明亮亮,欢度春节。
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祖先祭祀,强固了家族的内聚意识,保证了家族的绵延。
开门炮仗
正月初一大清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穿新衣、饮春酒
以鲜洁的服饰迎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南北朝时,元旦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宋朝市民之风繁盛,每到正月初一这一天,大家都穿得干干净净的,到处去逛。到民国时,正月初一儿童要穿上新衣,拜贺长辈为其增寿。所以新衣几乎成了春节的品牌。一过新年,大家都穿新衣。
新年之酒也称春酒。关于“春酒”,《诗经》中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后人便多以“春”字为酒名。
何为“春酒”?一说为冬天即酿,至春始熟;一说为春天即酿,至冬始熟。尽管两种说法不同,但两者都是为春节预备的美酒。古时过春节,人们都要喝一些用中药浸泡的保健酒,椒柏酒是其中之一。椒柏酒用柏叶、花椒浸泡,饮酒前还要致新年祝辞,称之为“椒花颂”。除了椒柏酒之外,春节还要饮用屠苏酒。相传屠苏酒是三国时名医华佗采用屠苏草等多种原料浸泡而成的一种药酒,有祛邪防疫和延年益寿之功,后来流行开来,类似今天的保健酒。这些诗与酒文化,都包涵着浓厚的辞旧迎新、祈求幸福的意味。
正月初一蓝田县焦岱镇老虎沟村的村民在做游戏
拜年
拜年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过去,将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在蓝田县,大年初一要先向家中老人拜年,然后走出家门向户族拜年,一般不出村。只有初二到初四才可以到出了五服的亲戚或好朋友家串门拜年。先是女婿拜丈人,外甥走舅家,然后大体以亲疏为序,亲朋之间相互拜年。过去是步行、骑牲口、坐马车、牛车。现在是自行车、三轮车、拖拉机、汽车与行人相竞赛。“笼笼来,笼笼去”已变为“提包、皮包来回飞”了。拜年要拿规定性的礼物。城市人一般拿糕点、烟酒、水果。农村除点心、罐头之外,还要带包子、礼馍。一般性拜年,只拿点心或包子就行了。拜年期间要盛情待客,待新女婿则最为隆重。
正月初三蓝田县焦岱镇老虎沟村翟先坡,春节拜年的村民提着拜年礼走在雪地上
如有作品请发送至:faxianlantian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好怎样治疗白癜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