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灯笼“红灯笼门前挂,人增寿岁增春。”——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门神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汉族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所以,中国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魅战斗。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福”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此外,还有贴窗花等。
传统食物类腊肉(香肠)具有香、脆、爽、回味无穷的腊味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远在清朝初期,太平盛世,人生活富庶,六畜兴旺,当时的猪肉除正常屠宰销售外常有剩余。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有一个村民把剩余的猪肉用食盐铺撒面上,次日又将用盐腌制了一夜的猪肉用绳吊挂起来,时值冬至,连日大雪,无法出门,那户人家便将腌制的猪肉取下煮食,却发现味道不同一般,咸香可口。从此,用盐腌制猪肉成腊味的工艺便流传开来。
腊味的品质与季节的选择有密切的关联,每年只能利用寒露节至小寒节之间的秋冬季进行生产,提前或超出此时间生产出来的腊味,就会失去腊味独有的风味。
酥肉炸酥肉,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做好的酥肉外酥里嫩,入口鲜香,越吃越有嚼劲,实在是配粥、送饭、下酒之必备良菜。
糍粑(年糕)糍粑也称年糕,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过年前制作糍粑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打糍粑活动成为大家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 。
鸡除夕杀鸡斩鸭是风俗之一,传统年夜饭,鸡是必备的。旧时人们将雄鸡之血滴入酒中或涂于唇上,用以祭天地、立誓约,歃血为盟,信守诺言。古人将鸡骨、鸡血或整鸡用作宗教迷信活动中的神器或祭品,在今天的少数民族的习俗里仍是常见现象。由此可见,鸡同人类物质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联系是密切相关。甚至还有“无鸡不成宴”之说,鸡成了饮食习俗,也许因为鸡代表着吉祥、欢乐、美好、诸事遂心的祝福之意,而且,鸡蛋、鸡肉从古至今是人们特别喜爱的美食佳肴和补养身体的营养食物,因此,逢年过节怎能没有鸡。
鱼过年是要吃肉的,但是更要吃鱼。先祖们吃肉要与兽斗,斗兽要勇,而鱼宜智取,”吃了鱼聪敏“——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话。在中国,人与鱼类亦很亲近,有一幅传统的吉祥年画,便是一个胖乎乎的穿兜肚的小孩,抱着一条胖乎乎的红鲤鱼,那样子着实乖巧可爱。年节时贴了墙上,就感觉到日子的温馨。吃鱼大约始于旧石器时代,流传至今,仍是传统。吃年饭时,或者其他节日与盛宴,都是必须上一条全鱼,这全鱼还不吃掉,以表达年年有鱼(余)的寄托。
饺子(汤圆)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汤圆则象征“团圆”。
酒中国的酒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喝酒方式。在汉代,人们过年时喝的是椒柏酒。这是一种“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到了魏晋时期,酒的品种中又增加了一种中药保健酒,即“屠苏酒”。
除了酒的品种不断变化之外,饮酒也有许多规矩讲究。汉代过年时,饮用年酒时要看时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东方太阳微露时开始喝,其时鞭炮声开始响起。
敬酒的次序不是先敬长者,而是让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先喝因为:小孩子过年就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过年意味着减岁,所以排到 喝。唐代过年时,皇宫会举行豪华酒席,还会有音乐歌舞、行酒令来助兴。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过年饮酒已经不再是防疫治病,而增添了新的含义,图个热闹喜庆,酒也变成了助兴的道具。北宋时,过年一天要喝两顿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在白天,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邀请对饮,谓之“别岁”。除了喝酒,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馈送酒食,谓“馈岁”。宋代之后,过年时,不光是喝酒助兴,还出现了许多创新的娱乐节目, 的是掷骰子。大人坐在一起喝酒,小孩则围在一起放鞭炮,放完鞭炮后,缠着大人要压岁钱。
自清代之后,酒又变成了传递感情的使者,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年功能,过年时,提着好酒送礼拜年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纸钱民间祭祀时用以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这种烧纸钱的习俗起源于魏晋南北,鼎盛于唐宋,后流传至今。
香烛在祭祖和拜神先时,人们都拈一柱香,借着缭绕的烟雾,传达心中的那份敬意与追思。
鞭炮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放鞭炮是源于驱除*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理发一般来说春节前都要理一次发,辞旧迎新。尽量不在正月理发,避讳“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迷信说法。
新衣服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在南北朝风俗,就有这种记载,元旦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
在宋朝,《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宋朝这个朝代很有意思,是市民之风非常繁盛,每到新年这一天,大家都穿得干干净净的,到处去逛。到民国的时候,《平谷县志》也记载正月初一“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所以这个新衣几乎成了春节的品牌。一过新年,大家都穿新衣。
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总编:贺春雨
副总编:石佩云
责任编辑:池小会
长按白癜风治疗有效的方法白癜风怎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