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洁工编辑:Calo
“好”
“好的”
“好哒”
“好呗”
“好的呢”
“好的吧”
……
收到这诸多示“好”的文字回应,你是否会觉得它们各有各的“言外之意”?“他是不是很不情愿?”“她应该是挺乐意的吧?”——在看不到对方神态,听不见对方语气的网络交流中,希望透过这只言片语揣摩回复者情绪的人恐怕并不少见。
可是,为什么简简单单的一个“好”,只是稍加变化就能发展出来这么多意思?人们又该如何去分辨?这些问题,还得从文字本身说起。
那些文字无法表达的信息
文字是干什么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在书面交流中,人们借助文字来传递语言。这毫无疑问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正如照片与真人或少或多总有差别,文字也并不完美。人类社会通行的文字系统,对语言的记录其实是不完整的。在以文字为媒介进行社会交流时,人们经常会丢失两类具有表意功能的信息:
类信息叫作“副语言”(paralanguage)。所谓副语言,是指如语速、节奏、响度、间隔、特质音(指哈欠、咳嗽、喷嚏、打嗝声等由口鼻发出,但完全独立于语言或文化之外的自然声响)等语音特质。它们在语言交际中不属于语音系统、音位系统或语素音位系统。
尽管有些副语言信息可以用标点符号和“阿嚏”一类的拟声词来表达,大部分副语言信息还是难以通过书面对话形式来表现,或者至少难以精确表现。单纯看到书面上的一句“好啊”,我们其实很难确定这是在表示认同还是反讽。
试想此刻,门缝中伸出一张写着“好啊”二字的纸条……雪姨会认为它是什么意思?图片来源:《情深深雨濛濛》
第二类信息叫作“体态语”。这很好理解,就是指人类的表情和动作。体态语没有任何与口鼻有关的声学特征,与语言相距甚远。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完全没有办法直接使用对话的形式表现体态语。显而易见,在人际交际中,副语言和体态语有着极为重要的表意功能。语言层面完全相同的一句话,我们是和颜悦色地讲出来,还是咬牙切齿地讲出来,其所表达的意思甚至可以截然相反。
在古代,人际交流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为主,书面形式的书信、便条对话在人际交际中所占比重非常小,所以书面对话中副语言、体态语缺失的问题并不显著。而在现代,现代化通讯工具使得纯书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于很多人而言,书面交流甚至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际形式,每天说的话远不如在社交工具上打的字要多。这时,副语言和体态语不在,我们就有必要寻找新帮手了。
不,醒醒,不是这个。图片来源:tumb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