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岂可樽无酒
刘旭
春节是我国一年一度盛大的节日。当初汉武帝刘彻规定阴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历史上又称“元日”、“端日”,直到辛亥革命之后,实行公元纪年,阴历正月初一才改称为春节。不过称其春节也好、叫它元旦也罢,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自古以来一直是所有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热闹的,它不仅仅是个节日,更是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欢喜团聚,共叙天伦,节日里人们不论是在自家备办筵席,还是合家外出吃饭,饮酒往往是少不了的,正所谓无酒不成席。从古至今,酒作为春节宴席上必不可少的角色,在团聚时刻扮演了情感粘合剂的角色,人们开怀畅饮,享受着一年难得的欢聚时光。如晋代《风土记》记载:“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白居易在《除夜》中写到:“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宋人陈善也在《杭州志》中记述:“古有守岁之宴,言为达曙饮也,今至夜分而止,故谓之分岁”。由此足见我国过年饮酒习俗源远流长,那么古人春节喝什么酒?怎么个喝法呢?
简单追溯一下,过春节饮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礼记月令》中记载:天子要亲载耒耜,蹈于田而耕,举行名为“籍田”(或“耕籍”)的祈谷仪式,向上帝祈祷五谷丰登。然后举行“劳酒小会”,与臣属饮酒于田间或讲武堂。之后,宫中还要举行盛大的朝贺宴饮活动。黎民百姓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和新一年的到来,也会换上新衣,捧上美酒,抬着羔羊,准备些美味佳肴,全家人一起祭祖敬神,把酒问盏,同声祝贺,尽享天伦之乐,这种聚会便为春节这一盛大节日开了先河。不过,夏商周三朝虽然统一了,但交通、交流和交融极度不便,所以各国各地的风俗有较大的差异;及至春秋战国,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国割据一方,也是各有各的“玩法”;到秦时,中原再次统一,秦始皇开始给原各国遗民制定规矩,风俗之流才逐渐交融交流起来;西汉以后,特别是前文所述的汉武帝之时,中华民族过年的风俗、日期及形式等,已经趋于稳定,宴饮也有了主流的规矩,“年”作为国人最重大节日逐渐定型。
汉代,人们以椒柏酒(亦称椒花酒)庆祝春节。据东汉人崔寔的《四民月令》所载,椒柏酒是用椒花、柏叶等原料泡制的酒,作用类似于现代的保健酒。按照古人的理论,“椒”是玉衡星精,食用后走起路来都觉得轻快;“柏”则是一种仙药,食用后能驱祛百病;当时的人们相信花椒使人长寿,柏树又长青。饮了这样的酒,自然身体通泰康安,长命百岁。古人过年时喝椒柏酒的风俗的历史跨度很长,自汉朝至南北朝,椒柏酒的地位极为稳固。要感谢北周诗人庾信所作的《正旦蒙赵王赉酒诗》,使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古人春节饮椒柏酒迎新年贺岁的情形:“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流星向椀落,浮蚁对春开。成都已救火,蜀使何时回”。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梁宗懔也在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中写到:“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意思是年纪小的孩子,过年了就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过年了则意味着少了一个年头,变老了,因为一年比一年老,故并不是值得庆贺的事情,所以 喝。饮椒花酒前,还要致新年祝辞,称之为“椒花颂”椒花酒,则是椒柏酒的别称。
到了魏晋时期,春节必饮用之酒又增加了一个重要成员,即屠苏酒。屠苏酒,相传为名医华佗创制,用肉桂、山椒、白术、桔梗、防风等调配而成。与椒柏酒相同,屠苏酒身上也有一些传说的影子,古人相信饮下此酒,能益气温阳、祛风散寒,更能避邪除祟,一扫旧岁的晦气,甚至有些护身符的作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最早记载屠苏酒配方的是东晋 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他在《肘后备急方》中说:“小品正朝屠苏酒法,令人不病瘟疫。大*五分,川椒五分,白术、木桂各三分,桔梗四分,乌头一分,菝葜二分,七物细切,以绢囊贮之”。他还告诉我们,准备好药材后,要在年三十那天的中午时分,将装满药材的绢囊沉入井中,直至井底。到了大年初一早上,将绢囊从井中取出,在酒中浸泡,煮沸之后,便可饮用。由此可见屠苏酒的制作过程,既简单又方便。南朝梁人沈约在《俗说》中提到:“屠苏,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药一剂,令井中浸之,至元旦取出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苏而已”。也就是说,由于不知提供药方的高人的姓名,当时人们便将草庵之名“屠苏”给这种酒命名。当然,也有人考证认为,那高人就是华佗。正是由于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诸多医家推崇,又经无数典籍传载,以及历经民间千百年实践之口碑,久而久之,使过年饮屠苏成了民风民俗,遍及全国各地和多个民族,朝野共之,代代传承,文人墨客也纷纷提笔记述。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有“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 饮屠苏”的诗句;朱望之的《除夕》诗,也介绍了当时喝屠苏酒的习俗:“酣酌屠苏倾竹叶,暖煨榾柮带松香”。这些无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屠苏酒在民间的流行。当然,除了椒柏酒和屠苏酒这两个主角以外,过年期间也会有其它酒点缀,尤其宫廷之中,如汉朝时的栢叶酒、东晋成帝赏赐群臣的酺酒等,否则不免太单调了。
唐代,国力呈爆发式增长,国家安定祥和,百姓日子过得舒坦了,便开始享受起人生,人们对过年产生了新的理解,而酒,则更是不可缺少的喜庆物资。煌煌大唐经济实力雄厚,自然不会再像前人一般,年节时只有椒柏酒、屠苏酒等“保健类”的酒品供选择,各类酒品一应俱全。唐人春节饮酒,相较于之前规模和档次空前提升,皇族更是如此。唐代宫中守岁,常常大摆宴席,让侍臣应制作诗,歌舞升平。彼时宫闱之内,不仅有豪华酒宴,行酒时还有助兴节目,如歌舞、杂耍等,在类似今天春节联欢晚会一样的气氛中,通宵达旦,“难忘今宵”。皇帝大臣如此,一般的文人墨客是夜当然更要饮酒赋诗,而寻常百姓这天饮的酒,一般是不会花钱买的,多属于自酿,饮酒亦不再是为了防疫、保健,主要是为节日助兴。唐朝卢照邻的《元日述杯》诗云:“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风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将唐时人歌、花舞、岁酒和欣欣向荣的新春草色写得酣畅淋漓。宋代,是中国经济高度发展也是酒业发展迅速的一个时期,为此,当时的统治者还做出许多酒的*策“设法劝饮,以敛钱财”,当时民众经常通宵达旦地纵酒畅饮,大街小巷、酒肆妓院、饭馆*府,所有地方整天畅饮不息,《清明上河图》中就展示了宋代百姓当街沽酒、酒肆饮酒、戏楼唱酒的热闹画面。在宋代过年这天一般要喝两次酒,除了自家人大年夜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白天邻里之间还会相互邀请对饮。宋时过年不仅“守岁”,还有“馈岁”、“别岁”等花样,样样都离不开酒。而且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馈送酒食,或许现在过年送酒的风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到了元明清以后,国人过年开始喝蒸馏酒,而且守岁之风全面盛行,年味也愈加浓厚。除夕天一黑,全家便团坐到一起“度岁”,主妇们将好酒好菜全都端到桌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喝着酒,也有的做点小游戏供家人娱乐。明人沈宣有《蝶恋花?除夕》诗云:“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足以见得明朝人更加重视春节,必须要在佳节期间喝上一杯“分岁酒”才行。其实所谓“分岁酒”更代表着某种涵义,如同一道年龄的分水岭,象征着新年旧年的更迭交替,喝了这杯“分岁酒”,人们将会有更好的新一年。清宫春节饮用之酒比前朝多了一些满族风情,那就是酸奶烧酒。据《满文老档》记载:天聪六年(年)春节,大*殿筵宴的规模是“每桌备烧酒一大坛,共坛”;另一件档案中记载,崇德四年(年)春节大宴用平常酒80瓶,酸奶烧酒20瓶——这酸奶烧酒就是满清贵族春节必喝的民族风情美酒了。而且从清代起,喝酒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辞旧迎新,还被赋予了更多含义,喝酒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社交成分。过年时,人们请客送礼,提着好酒和水果点心互相拜年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我国古代事事寻求礼仪,也十分重视酒礼,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等古籍中无处不提到礼,也无处不提到酒,酒与礼成了一对孪生兄弟。古人过年期间除了酒的品种不断变化之外,饮酒也有许多规矩讲究。汉代过年时,饮用年酒时要看时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东方太阳微露时开始喝,其时鞭炮声开始响起。古人敬酒之时,次序分明,但与现代做法有着明显区别。如前面讲的,古人敬酒的次序是让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先喝, 敬长者。需要说明的是,古人过年时所饮之酒,除了多是“保健酒”外,度数也比较低,不太容易醉,所以孩子也能喝。
作者刘旭(江苏省作协成员,*事学硕士,爱好写作,目前已在《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解放*报》《中国国防报》《*事史林》《扬子晚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成果近百万字)
精品荐读:⊙读书,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写作,可以这么美好⊙世界正在惩罚不阅读的人⊙体态对了,变美真的很简单⊙康震:唐诗的特殊魅力⊙什么是读书变现⊙签约作者如何更好的写作?⊙让*等赞叹的读心术⊙问你三个问题,看你会不会扎心⊙家撰稿平台与投稿资源⊙读懂《金瓶梅》里的人生智慧⊙写作,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憧憬?⊙蒙曼:腹有诗书,如草之兰朗诵投稿请添加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