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许你并不需要为此自责。
控制不住囤积的欲望,并不是你的错。
囤积症到底有多可怕?也不怨大家不喜欢囤积癖,实在是不少人的囤积症,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有网友吐槽自己的爱囤积的家人,冰箱里过期的咖啡都舍不得丢弃。她感觉自己“住在垃圾堆里”。这并不是夸张。成都商报曾经报道过这样的新闻,成都一位老人,总爱捡小区里的废弃物。从传单到纸壳,房子被堆得满满当当,一开门就是扑面的臭味,满地都是爬行的臭虫。有邻居见过老人进门,是“爬”进去的,因为门口的杂物堆得有一米高。楼上的邻居从来不敢开窗户,不仅仅被腐臭异味困扰,还要时刻担心火灾隐患。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堆”。〓图片来源:网络“她不是捡来卖钱,就只是喜欢捡。”儿子说。老人捡来的废品从不卖钱,准确意义上来说,她也并不缺钱。老人退休前是小学教师,退休工资一个月多元。帮她收拾房子的社工,翻出了大量保健品:人参、虫草片、保健酒,都是论箱的。此外还有多台负离子净化仪,甚至还有一个未拆封的冰箱。在老人的描述中,她家里没有垃圾,都是她花30多万买来的保健品,“一张纸片都别给我扔”。出于安全考虑,社区派出了15位社工和志愿者,在老人家中清理了3天,垃圾装了两大车垃圾压缩车。〓社工从老人家中清理出的垃圾。图片来源:成都商报
垃圾堆积成山,不仅是社区的火灾隐患,也时刻危及自己的安全。哈尔滨南岗区的宋女士,晚上在家时突然听到持续不断的敲墙声音。恐怖片的开头,结果却也并没有比恐怖片好多少——声音来自隔壁独居的老太太,她被自己囤积的2米多高的垃圾困住了。一人多高的垃圾,突然倒塌,将老人埋在了下面,老人无法挪动,只能敲墙求助。救援人员赶到后,发现门被垃圾堵得严严实实,根本无法打开,只能先清理出部分垃圾,将门推开,从门口给老人递送了食物和水,再实施救援。〓图片来源:网络囤积症,发展到严重时,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还会同时患有其他心理障碍,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这样糟糕的生活,藏在全世界每个角落。数据显示,6%的美国人被囤积症困扰着,而在英国,有万人正处于囤积症的困扰中。困于囤积症的人们,生活空间和精神状态,都被困在了垃圾里。普通人的囤积症:实用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织
但通常情况下,生活中,人们的囤积欲远远没有到病态的程度。虽然囤积的物品看上去总是千奇百怪。收藏夹里囤一堆知识;抽屉里囤一堆购物袋;角落里堆着快递的纸箱子;储藏间里成箱的卫生纸……都已经算是常规囤货了。有网友甚至囤着拔下来的牙齿,想万一哪天医学发达了,可以代替坏掉的牙齿。还有人囤自己掉了的头发。这是想要某天给自己攒出一顶假发来?当然,实用主义的囤货,永远是囤货区的中流砥柱,比如说,囤塑料袋。据统计,每一个中国人,都自己囤过,或者身边有家人囤过塑料袋。有网友说,自家买的2卷垃圾袋,4年了都没用完。平时全靠购物给的塑料袋装垃圾。凤凰编辑部顾佳说,本命年时候跟爸爸要一件红色的礼物,结果亲爹直接说,你看看厨房抽屉里,应该有红色塑料袋……比这更上一层楼的,是知乎网友唐律疏议的母亲。母亲不仅在家培养家人囤塑料袋的习惯,在外面路边看到塑料袋,还会捡回家,洗干净,再保存起来。而某天晚上,这位网友还发现,自己的母亲开着灯在卧室:缝塑料袋。塑料袋都没想到,自己都破了还要再上岗。更年期的母亲,当时情绪总是很焦躁,而这个晚上,网友听到了母亲在房间里愉快的哼歌。缝塑料袋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上的平静。这个故事,也让网友们对囤积和节俭的理解,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对于爱囤东西的人来说,不论别人眼中什么样的“垃圾”,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宝贝”,能使他们免于某些困境。塑料袋、零食、饮料、卫生纸……甚至是连过期了的药。对此,这位囤药的朋友的解释是:过期药品的药效会降低而已,又不会坏,万一某天急需,翻出来还能救救急的。〓年就到期的药,已经过期3年,但是仍旧舍不得扔
除了实用主义以外,还有一类囤积,是因为情感依赖。对于这些人来说,每一件物品,都能跟一段回忆和一段感受挂钩。美剧《初来乍到》中,二儿子Emery在搬家到新城市之后,有了囤积的习惯,连一只折断的一次性筷子都舍不得丢弃。他能通过一只折断的筷子,绘声绘色地还原当时的场景。综艺《做家务的男人》中,杨迪在妈妈家里翻出了妹妹杨莎小时候穿过的衣物。即使知道再也不会用上,妈妈依旧不舍得丢弃。杨迪想要在家中实现“断舍离”,妈妈先是生气:“你们干脆连我一起丢了算了。”再是走心煽情:“这些东西,你们需要的时候它就有价值,不需要的时候它就失去价值了,你们就嫌弃它了。” 干脆耍起了无赖:“你就放那,你又不供他吃饭!”这不是可以断舍离的旧物,而是埋藏着跟孩子过去美好时光的宝藏。每一件舍不得丢的旧物,都能使她回忆起一段对应的美好故事。但囤货给人多少快乐,囤货占据的空间就给人多大的困扰。塞得满满的抽屉和衣柜,门都打不开的储藏间,角落里堆积的快递盒……每一样都在剥夺人生活的幸福感。为了让自己丢掉东西,年轻人们开始另辟蹊径。最常用的,还是心理安慰这一套,小区角落里的衣物捐赠箱就成了旧物 的去处。不论捐衣箱的衣服最终到底去了哪,起码将旧物丢出去的一瞬间,内心还是可以被安慰到:这不是乱扔,是捐赠。还有旧物回收换积分、做公益,这极大的满足了年轻人们的道德感和成就感。甚至有人为了积分,把家里能回收的东西都回收了,开开心心坐在空旷的家里收积分、种树。〓这位微博网友的妈妈,为了收能量积分,将丈夫最喜欢的裤子和衬衫都回收了。能支持环保当然是好,但是说到底,能够真正进入二次循环的衣物和日用品毕竟有限,真正的环保,还是要从源头管理,减少(Reduce)的意义,远大于循环再利用(ReuseRecycle)。真正能改变囤积癖的,也不是不停扔扔扔,而是在不断取舍中找到一个平衡,把有限的生活空间和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和物。囤积,是写在基因里的策略
实际上,控制不住囤积,也许并不能全怪你。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都存在着囤积行为。啄木鸟会在橡子丰收的秋天,在树上凿洞贮藏橡子,一颗树上最多能藏5万颗橡子。左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