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的生意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晚报记者陈道强
没事被请去开开会,“专家”高谈阔论讲保健,客户上台现身说法,销售人员端茶递水,临走时,你还会免费得到几个鸡蛋或者两把面条。
这种场景,你一定不陌生。
是的,肇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兴盛于本世纪前十年的保健品会议营销,曾让多少老年人自掏腰包,拎着名目繁多的保健品回家。
有人说,这产品神,失眠治好了,便秘解决了,心血管病消失了,上楼不费劲了;也有人肠子悔青了,啥产品动不动就几千上万,说好的那些包治百病,一点效果都没有。更有人准备去评评理,发现人去楼空,连个人影都不见了。
忽悠宣传、情感攻势、免费诱饵,这些行业技俩让饱受质疑的保健品,拥有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市民失悔——
花了10万元买来一堆货
家住城区医院退休的护士,按理说,她应该对保健品常识有所了解。但在她的家里,堆着各种品牌的保健产品。“吃的蜂胶、卵磷脂、蛋白粉,喝的饮水机,睡的床上系统,穿的衣服裤袜,全齐了,前前后后花了十来万。”吴女士说,起初一年里,这些产品还是有些效果,但绝没有宣传的“包治百病”那么神奇,现在用久了这些产品早就没功效了。
从宜宾纸业退休的张先生曾经也热衷于参加各家公司举办的联谊会,光是他介绍的保健品客户就不下10人,“哎,那些经历不提了,像是做了场梦,当时保健品公司还请我们到处去旅游,包吃包住,现在好多公司都跑了,这些花高价钱买来的产品有的放在衣柜头用都不用。”张先生直摇头说,“以后再也不买那些保健品了,说得好听,吹得玄乎”。
“简直是一群骗子,我们就这点养老钱,都忍心骗啊。”家住凤凰小区的李女士说起保健品就气不打一处来。曾经多家保健品公司邀请她去开会,听讲座, 还成了一家保健品的忠实顾客,“我前前后后买了好几万元,还介绍了很多朋友去买。过了一段时间,这些保健品屁用都没得,我介绍的那些朋友看着我就说‘我是媒子’,整得我老脸都丢尽了。”李女士很是气愤。
行业技俩——
这些把戏你要擦亮眼
“陈叔叔,你这个周末有空没,我们邀请了一位来自北京的专家来讲保健知识,名额有限,还有免费午餐。”家住南岸鼎业兴城的陈先生时常接到这样的电话。起初,他接起来就挂,几次拒绝无效, 勉强去参加了一次保健品联谊会。
这是在城区一个宾馆会议室举行的。会场不大,散落着几十号老年人,工作人员嘘寒问暖,笑脸相迎。上午9点半,会议开始了。一名年轻小伙带领大家活动筋骨,一些小游戏,让会场有了笑声。
紧接着,一名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隆重上台,给大家开始大谈保健理论。“这就是号称的专家,看起来一点都不像。”陈先生有些存疑。“各位老年朋友,你们年轻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挣钱吃饭;好不容易退休了,生活好了,但身体又出现了问题,这是多么的悲哀啊。要知道,你们现在是吃饭挣钱,多活一天就多拿一天退休金。”“专家”苦口婆心的讲述,赢得现场一些与会者的掌声。
“这是一种洗脑,上了年龄应该注重保健的观念是正确的,但并不是说必须买这些保健产品才能健康,这是一种误导和偷换概念,但很多老年人就被蒙混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说。
在讲座的后半段时间,“专家”开始把重心移到产品上了。“我们这个产品,可以改善微循环,对失眠、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我们现场也有一些老顾客,在他们身上都有非常可喜的变化。”“专家”滔滔不绝。
“适当夸大点产品功效,这是行业普遍存在的。”从事保健品行业十年的从业者刘*这样认为。
在他看来,保健品行业遭受信任危机,主要是一些做快销的不良从业者在搅局,“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
所谓快销,就是一些从业者采取“打一枪,换一炮”的“游击”战术,租赁一个不错的酒店会议室,通过免费向老年人发放鸡蛋、面条、食用油等生活品,一般周期为3—7天,通过开大会的形式,每天有数百上千的人早早地排队入场。
“卖了货人就走了,换个地方又复制相同的经营模式。搞一场活动下来,有时能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刘*说,这些快销经营者是把钱赚走了,但遗留下来的售后问题,往往让消费者伤透了心,也让整个行业受损。
部门行动——
会销模式需管理不能太任性
5月23日,翠屏区工商局对南岸一家“中国长寿工程惠普行动宜宾工作站——长寿小屋”进行调查发现,该店没有相关营业执照及食品流通许可证,属于无证经营,并涉及多项违规宣传。
记者了解到,宜宾市食药监局曾在全市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打击保健食品“四非”(即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专项行动,收到了一定成效。
“保健品主要靠会议营销的模式运行,特别是以前行业景气时,他们会到宜宾一些星级酒店开联谊会,现在行业不好做了,为了降低成本,大家都选择在公司内部搞。”一位从事保健品行业的销售人员透露说。
会销模式,以其低门槛、低成本、低难度、低风险的特点,为众多保健品企业所采用。
记者了解到,保健品采取的这种会销模式,公安、工商、食药监等部门都可以管理。开会人数达到一定标准需要到公安备案,但公司大多数都不会去备案,因此,“非法集会”公安部门可以阻止;工商部门主要负责现场有无虚假宣传和售卖产品;食药监部门则管理现场产品的真伪,是否能提供齐备的产品材料和相关证明等。
“我们每年都会有这方面的投诉,特别是保健品火爆的那几年,这两年投诉有所下降。”城区一工商所所长说,这是好的信号,表明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学会辨别真伪。
应对有招——
健康不是保健品换来的
市食药监局相关人士称,要注意区分“健字号”和“准字号”,前者指的是保健品,后者指的是药品。在保健品包装盒上都会印有一个“蓝帽子”,那是经过国家食药监总局审批后的保健食品标识。顾名思义,保健品是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有了这个基本常识后,以后遇到有商家大肆宣扬保健品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后,消费者就要多长个心眼,多问下为什么,多点冷静理性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头脑发热,冲动消费。
此外,有的商家直接编造保健食品批号、私自印“蓝帽子”标志在产品外包装进行生产、销售,有些商家套用别的保健食品的批号进行生产销售,甚至有些商家用一个批号生产多个产品。
上述人士提醒说,消费者可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上进行查询,一辩真假。
市消委会也发出警示,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世间没有白吃的午餐,消费者不要得了一些小便宜就忘乎所以,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自身。
医院医生也提醒说,预防保健是科学的理念,但不是说只有靠保健品才能保健,“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态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人生了病还是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及时就医。
记者手记
多抽时间陪陪老人
保健品,原本就是保健,为何能和“神药”划上等号,那些老人的智商真就这么low吗?
其实,保健品热销的背后,是老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孤独。保健品公司“叔叔阿姨”“干爸干妈”的称呼,细致入微地端茶递水,经常上门拉家常,嘘寒问暖,参加活动有同龄人的交流,有时还能得到点小恩小惠。
子女们忙工作,忙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却忘记对父母多点关爱,也难以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正是子女们的疏忽,才让这些保健品公司有机可乘。
其实,对于一些老人来说,他们也知道保健品没那么神奇,与其说花钱买健康,倒不如说花钱买服务和充实的晚年时光。
■新闻■广告-
■推广合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