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
中央纪委公布了交通部的一纸禁令。
这一禁令,
与舌尖上的腐败有关,
与前不久中国名酒之乡贵州的一纸禁令
不谋而合。
没错,两个禁令说的是同一件事——
禁酒
今天的“墨墨说”,继续和大家说正风反腐那些事儿。这一期说说禁酒令。
省部级官员倒在“酒”上
市委委员只喝茅台年份酒
无酒不成席。喝酒这件事儿,上下几千年。
只不过,彼时“葡萄美酒夜光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文化,如今沦落成了某些酒桌上的“酒杯一响,*金万两”,或者“选人用人,考核酒量”。公务接待中的“推杯换盏”,让“设防”变成“撤防”,往往成为以酒图私的腐败温床。
比如吉林“首虎”、原副省长谷春立,从年到案发的半年时间内,他多次接受公款宴请,包括出入私人会所大吃大喝,次数达三四十次之多。中央纪委纪录片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因此将他作为违纪典型。
《永远在路上》截图
还有一位被酒拉下马的,更是沉醉于口舌之欲。天津市原市委委员、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张建津,常以商务接待为名,频繁出入高档酒楼,每餐必点“燕鲍参翅”,必上茅台、五粮液、特供保健酒,而且喝茅台就喝15年、30年的年份酒。遇到风声紧、查得严时,就事先叮嘱人把茅台酒倒入矿泉水瓶,改头换面摆上酒桌。
堕落的“酒桌文化”,不仅带来舌尖上的腐败,搅浊官场风气,甚至成为追*夺命的“杀手”,夺取个别公职人员的性命。
年7月14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一名年轻干部,在陪同上级部门领导用餐时饮用白酒,因呕吐物堵塞窒息死亡。
年4月29日,湖南省永州市市长向曙光等人在公务接待用餐时因喝白酒导致用餐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当晚非正常死亡,向曙光因此被免职。
公务禁酒令升级“X版”
*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狠抓“四风”,其中一项就是严查公款接待、大吃大喝。
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被认为是国家公务活动禁酒令的“顶层设计”。
其中明确提到: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
此后,各地各级*府加大对违规饮酒的查处力度,纷纷出台公务接待禁酒令,对公务接待的饮酒行为更加严格监管。
相对于大多省份工作日午餐一律不准饮酒的规定,年以来,黑龙江、吉林、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省份相继出台更严的公务接待“禁酒令”升级版,即公务活动一律不准饮酒。这意味着,不分午餐晚餐一律禁酒,那些把公务接待饮酒时间推到晚餐或者宵夜时段的“变通搞法”行不通了。
《贵州省公务活动全面禁酒的规定》于9月1日开始实施,这份出自茅台老家的禁酒令,堪称禁酒令的“X版”。
贵州禁酒令的“全面禁酒”,有三层含义。
其一,所有公务活动不给酒、也不许喝酒——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不行,私人自带的也不行。
其二,在工作时间内和工作日午间一律不准饮酒——相关人员不仅在公务活动中不得饮酒,只要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日午间内,就必须全面禁酒,自己独饮也不行。
其三,一律禁止公款赠送任何酒类。
新一轮禁酒令的阵营正在不断扩大。
9月7日,保监会也发布“禁酒令”,成为首个加入公务禁酒阵营的中央部委机关。
9月22日,交通部紧随其后,出台禁酒令。
区*府接待办3年买瓶高档酒
中央纪委首次集中通报涉酒典型
禁酒令不断升级,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