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酒头条
走进酒茶生门店,最先吸引你的不是琳琅满目的酒,而是面向门口的一个吧台。落地窗边,洒满阳光的茶座看起来干净舒适,当你坐下喝一杯酒,或品着春天的新茶时,恍惚间会忘记这是一家零售店。
店内酒类产品齐全,囊括国内外不同酒种,齐聚名酒品牌,横跨高中低不同档位。但与其他酒类连锁不同的是,这些赫赫有名的名酒品牌,对酒茶生来说只是基本配置,而非终极利器。
酒茶生的利润点,不只是人人热捧的稀缺名酒。
当前,烟酒店正在迎来一场革命:酒类新零售势头如火如荼,业内人士称年是酒类新零售的元年,年-年,将是酒类新零售布局发展之年,酒水行业流通格局,也会因新零售而升级。
当前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以连锁形式布局新零售时,仍然是单店赢利能力的破局,既要规模,更要有效益,才能真正让零售站稳脚跟。这一命题也成为新零售发展中的致命考验,和商业模式能否落地的终极检验标准。
以“烟酒+茶+生”为商品结构的酒茶生,年即在北京门店落地运营,通过三年7家门店的打磨,可将单店赢利提升40-50%,年,7家门店销售额1.2亿,净利保持在10%以上,成为烟酒店转型升级的一匹黑马。
品类的叠加就能提高单店赢利能力吗?酒茶生到底做了什么,才实现了门店业绩的突破性增长?
是谁“框住”了烟酒店?
对烟酒店主来说,在不影响主业的前提下卖点周边产品,总归不是坏事。倘若“周边们”不仅利润好,还恰巧能为主业“送助攻”,那更是锦上添花了。
然而,这种设想听起来很“小米”、很美妙,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即便是与烟酒渊源颇深的茶,摆在小区出门左拐米的烟酒店里,除了年节礼赠性消费,多半也难有销量。
毕竟,在消费者的一惯印象里,那里根本不是买茶的场所。我顺路进店买包烟,你非要跟我硬推茶?强行植入,只会让人觉得“尬”。
中国最早的烟酒店诞生于年前后,兴盛于年前后。数十年的经营传统,养成了这类零售商独特的生存哲学,也在一定意义上框定了它们的经营范畴。
也正因如此,对待“茶酒融合”等跨界思维,没有人怀疑它的前途,但几乎也没人知道到底该怎么去“融”。而且,即便新零售浪潮席卷而来,也未能给出一个更好的答案。
最近几年,连锁机构推出“专卖店改造计划”,以品牌和技术为支点,改变着传统烟酒店的原有样貌。但目前来看,大部分改造都是“局部改造”,核心在于提高旧有业务的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而不是基于模式创新,制造新的利润点。
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打破品类界限,通过拓展烟酒零售的外延,构建新的盈利模式?
这是酒茶生品牌创始人、酒茶生(北京)连锁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庆辉5年前思考的问题。
5年时间,从念头萌生,到敲定“酒茶生”之名,再到跑茶山、转茶园,以及寻找各地最具代表性的药食同源产品,最后到店铺风格设计和门店的开设,他的烟酒店“助攻方案”如今到了落地检验的时刻。
一条“要命”的辅助线
时间拨回年,34岁的邹庆辉走到一个路口。
在此之前,这位东北汉子已在烟酒零售领域摸爬滚打15年,他创办的东润红福烟酒大世界势头正好,平上下的烟酒超市,单店盈利可以做到千万以上。然而,在烟酒连锁愈发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人多、桥窄、太“烧钱”,想要进一步打开局面,压力大得令人窒息。
邹庆辉于是有了求变的决心,并敏锐地把视线锁定在跨界融合。只不过,到底该如何去落地,他总觉得思路上没有打通。
4月的一天,邹庆辉正在参加饭局,电视里忽然传来一段有关“茶与酒”的论断:“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这句话本是喻指东西方文明的和谐共处,邹庆辉听罢,却不可避免地心中一颤。仿佛被灵感击中了一般。
“心里头一直装着这件事,所以在场七八个人,只有我反应特别激烈。”回到家后,找出视频反复观看,只觉得越看越兴奋。
对酒茶生来说,名字的诞生,就是思路的理顺。因为,它从理念上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从而让跨界“师出有名”。
就好比解几何题时那条“要命”的辅助线,有了它,后面的步骤才能层层推进、有效进行。
以前,不管你是夫妻店、烟酒超市、还是连锁店,当消费者想买一盒茶叶时,首先想到的总归不是你。但“酒茶生”不一样,从店名店标,到店内陈设和装修风格,再到专业素养极高的店员,都将把消费者带到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所。就算是专业消费者和“发烧友”走进来,店员们也能hold住。
“要把我的店员培训得跟你的一样专业”,这是邹庆辉向合作品牌提出的要求。
年,邹庆辉带队考察茶产业的上游生态,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跑遍知名的茶山茶园。经过严选,引进了8个品牌,每个细分品类都只要领域内的最好的一两个,比如绿茶来自中茶,普洱来自七彩云南。
所以,酒茶生能卖茶,并非在店里腾出个位置摆上茶那么简单,它背后实际是一个支撑体系,这个支撑体系真正构建了一个能卖茶的场景,具体包括:
1、突破传统烟酒店装修和陈列风格
酒茶生门店在产品陈列上,采用的是1:3:3:3的陈列原则,即烟占整个陈列面的10%,酒、茶和健康品各占30%。
茶有足够的陈列面和氛围,让消费者相信这家店卖茶有足够的产品供选择和专业性。同时,酒茶生的门店永远放着一把煮茶壶,消费者随时可以品尝和解渴,为了打造卖茶的体验场景,酒茶生的门店都有类似于星巴克一样的休闲区,约三两好友、或独自一人,坐在酒茶生门店聊聊天或独坐上一会,都不会显得违和,既没有店员打扰也没什么推销。
2、“优选+爆品”的产品结构支撑日常销售
传统烟酒店不是不能卖茶,一些重大节假日,在店员的推销下,一些礼盒茶也是能卖的,但只卖点礼品茶,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坪效的提升,真的就是周边而已。酒茶生希望将茶叶店的坪效搬过来,也就是茶能变成顾客的日常购买行为。
这就要求在选品上必须适合和支撑日常消费,口粮茶+伴手礼+节日礼盒是其中一个维度,另外,茶属于农产品,顾客对茶的认知,首先来自于品类和产地,所以酒茶生通过对市场的深入调研,首选那些大众认可的品类,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品牌的加持,这样的选品策略,成为酒茶生能卖茶的基本前提。
3、营销助力成为能卖茶利器
即使消费有场景、产品有组合,要想卖好茶,也需要有拉力才行。产品配齐之后,融合将怎么发生,是一道关乎命运的命题。在这个环节,酒茶生学习了全球第二大零售机构、神奇超市Costco的让利思路,要让消费者觉得“值”,把看得见的实惠带给他们。
但与Costco直接从定价层面的让利不同,假如你在酒茶生买了一款产品,你将获得购买其他品类的优惠券。不是3元5元的“逗闷子”的小券,而是“真金白银”的优惠。如此便能实现不同品类之间的相互引流,促进茶酒融合的真正发生。
不久前,酒直达董事长翟山便曾走进开在万柳中路的一家酒茶生门店。他掏出手机注册会员,然后花了元买了一盒茶叶。根据门店的促销*策,店员返给他60元的代金券,他用这张券换了一包中华烟。翟山所获得的优惠正是来自于酒茶生春茶节营销活动所释放的*策。
经过调研,酒茶生发现北京的消费者60%青睐于绿茶,而行业也有在绿茶上市时做推广的传统。借此机会,酒茶生也发起了春茶节活动,无论是选品、陈列还营销资源,都适当向绿茶倾斜,采用烟酒茶相互引流和转化的手法,不但推动了茶的销量,还扭转了传统烟酒店在3-5月份淡季的销售局面。
很多加盟商也正是看好酒茶生的这种模式,能将“淡季变旺季”而选择合作。春茶节只是酒茶生若干个推广活动中的一个,不停的用营销活动拉动,背后也是一个营销推广支撑系统。
4、专业的销售技能和服务体验可与茶叶店PK
酒茶生在选品时,除了